一支来自江西的“铁军”并未沉醉于沿途的旖旎风光,他们背负行囊抵达木垒,并尝试尽快融入此地,用拼搏奉献奏响能源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协奏曲,用创新超越书写中国安能扬帆远航的奋斗篇章,在“电”亮新疆大地的征程上贡献智慧和力量。
铁军逐梦,“电”亮新疆
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占中国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,区内拥有得天独厚的风能资源,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。由中国安能二局南昌分公司承建的木垒风电项目装机容量40万千瓦,布置48台单机容量8.35兆瓦风机,配套建设4万千瓦时电化学储能电站,通过电缆/架空线路汇集至拟建的220千伏汇集站,总覆盖面积约80平方公里。
作为转企后南昌分公司承接的首个新疆项目,分公司党委高度重视,积极对接,抽调人员组成工程建设团队,于2024年7月从江西南昌横跨3500公里的路程,首批进点木垒,自此开启绿色、低碳的新疆逐梦之旅。
万事开头难。新疆地广人稀,所接触的一切都是陌生的。此前,项目团队已多次展开实地考察,多方搜集资料,全面了解项目驻地信息,但当一群来自江西的建设者真正到了现场,却发现从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开始,困难远比想象中要多:冒雪施工、工期紧张、缺网断电、设备租赁、语言沟通等,个个都是让人头痛的“坎”。
面对环境劣势和各类不利的施工条件,分公司领导以建设高标准风电工程为目标,长期挂钩蹲点木垒项目一线,帮助解决实际问题。党员干部率先示范,充分发扬“四铁”精神,勇挑重担、砥砺奋进,各业务部门人员敢拼、敢闯、敢干、敢担当,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闯劲和韧劲,硬是关关难过关关过,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题,推动工程建设大步向前。
首吊成功,献礼国庆
无人区的胡杨林,犹如沉默严肃的战士们伫立于戈壁深处,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。北风刺骨,这道风景却让常驻这里的人无暇欣赏。
工地入冬后,项目部就被风吹雪落的皑皑山峰、灰色草原所包围,凄冷的景象总是充斥着所有人的视野。零下二十摄氏度的作业环境,饮食差异大,洗澡生活不方便,于是情绪也跟天气一样被冻住了。
面对这种士气低沉的情况,办公室负责人卢斌想方设法在食堂安排“江西小炒”,还让人捎了几箱辣椒酱来,身处异域他乡的员工们终于在饭桌上吃到了家乡味道。看到大家胃口大增,卢斌松了一口气,又开始拟制新的菜谱,“项目位于无人区,条件有限,员工大多是江西人,吃得了辣,也吃得了苦。天气越来越冷了,先把胃暖住,吃饱不想家。”
“木垒是国家三类艰苦地区,所以我们更要建设这里,把电送到千家万户,为民造福。”生活设施还未完善,为了鼓舞士气,项目书记薛振兴就在简陋的钢板房里开展了一堂工地“微党课”,他鼓励大家,把“军装穿在心里面”、把“水电铁军精神”牢记在心中,并认真地向年轻的同志说:“胡杨能扎根,人就也能扎根。我们既然来了,就不能轻易地被风雪洗去精气神。”
10月2日上午,随着履带吊将风机叶轮组件缓缓吊至140米,与机舱精准对接,标志着新疆华电木垒40万千瓦风电项目首台风机吊装圆满成功,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到来之际,献上了最好的礼物。
风机像一根擎天巨柱直插苍穹,而底下建设者们高高仰头见证了胜利的一刻。裹紧厚厚的军大衣,黑眼圈、红鼻梁,安全帽帽檐上凝结的“冰花”闪闪发光,在此时化为了他们挑战艰苦环境、战胜无人区的“功勋章”。
年轻团队,齐力攻坚
磨砺始得玉成,艰难方显勇毅。项目团队共由8人组成,最大的85年,最小的98年,其中5个是党员。项目部党支部成立后,第一时间成立了党员突击队,助力攻坚克难,为项目建设注入“加速剂”。团队中有3个是近两年招入的大学生,由于表现出色,都走上了部门负责人岗位。
他们大多是第一次来到新疆,也是第一次接触风电项目,他们直面风雪、积极学习、勇担重任,主动地拔节成长,并拥有了许多人生的“第一次”:第一次凿冰取水,第一次站在雪山脚下拍照,第一次凝望无畏的雄鹰盘旋在云端……
“时隔多年再次踏足新疆,在风电新征程上冲锋陷阵,倍感责任重大。”带人巡查施工路线时,行进途中,薛振兴忽然有感而发。
曾经,在水电部队服役时,薛振兴来过新疆领略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。“那时候,身披橄榄绿,守护万家灯火。现在,身着安能工装,肩负央企社会责任,要建设的是边关的万里山河。”
项目部会议室里,存放着一封来自业主华电新能新疆木垒新能源有限公司的感谢信。信中赞誉满满,指出中国安能二局面对紧迫的工期要求,展现出了惊人的执行力和组织能力。短短10天就完成48台风机基础开挖,40天完成48台风机基础浇筑,比原计划提前20天,创造了华电风电建设领域的辉煌奇迹,不仅赢得了华电新疆公司、新能源分公司领导的高度认可,也赢得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各级领导的广泛赞誉。